日前召開的汕頭市委十一屆九次全會指出,要樹立全省“一盤棋”思想,爭當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積極響應者、有力參與者、堅決執行者。
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是推動汕頭高質量發展的新愿景。這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而是需要每一名汕頭人發揮敢為人先精神的新一輪探索。在汕頭市潮南區,就有幾名年輕的“海歸”,他們放棄原本優越的生活,回到家鄉當起菜農,將當地的特色食品甘薯一批批地供應到香港的餐桌。
近日,第一批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名單公布,由這幾名“海歸”創立的汕頭市長和農業有限公司名列其中,成為了潮汕地區唯一的入選代表。
“海歸”回鄉當起菜農
位處汕頭市潮南區東部的井都鎮,三面環水,瀕臨南海,區域地貌呈葉狀半島形。在這里,大部分土地由濱海半流動沙土聚積而成,土層深厚松散,又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海洋性氣候明顯,日夜溫差較大,是許多農作物種植的寶地。
在汕頭長大的林軒宏,自小就知道井都鎮有許多品質上乘的特色農作物,當他從國外留學回來后,這里豐富的自然資源便讓他萌生了創業的想法。
“井都鎮的土地非常適合種植番薯,這里的番薯很早之前就名聲在外,但銷售渠道卻很單一。”在林軒宏看來,一方面番薯是低價食品,另一方面這又是當地的特色產品。如果能夠將產品進一步優化并實現高端化發展,能否打開新的市場?
有了這番想法,本是“門外漢”的林軒宏決定大膽探索。他和姚銓浩等幾名同樣有海外生活背景的朋友成立了汕頭市長和農業有限公司,將甘薯(番薯)種植基地落戶潮南臺灣農民創業園,開啟了與土地相伴、與農村為伍的菜農生活。
除了對地理環境的選擇,林軒宏他們對于甘薯的生產過程也十分重視。盡量選擇了品質好的西瓜紅品種,采用汕頭市白沙蔬菜原種研究所提供的脫毒種苗方法,以保證種苗的純正跟健康,減少種植過程中的病蟲害,降低農藥的使用頻率,使甘薯更綠色和健康。
大灣區建設覓得商機
井都鎮土地質量優良,種出來的甘薯皮薄肉糯,味香肉甜,飽滿無絲,口感極佳,一直以來都受到不少消費者的青睞。如今有了產品,該如何拓寬銷售渠道,成了林軒宏和他的朋友需要面對的問題。
2017年,《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在香港簽署,這一全民關注的“大事”讓林軒宏他們看到了甘薯的銷售商機。
“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必將會為各行各業帶來重大機遇。作為井都鎮特色食品的甘薯,也可以供給粵港澳大灣區。”林軒宏深知,要申請食品出口,需要保證食品的質量。為此,他們對整個種植過程進行嚴格把控——聘請專人種植,控制水肥,保證產品質量過關;雇傭綠色檢測員,保證產品綠色無害;現摘現裝,保證甘薯新鮮運銷。
甘薯要往外銷,就需要取得海關的資質認證。彼時,汕頭并沒有出口食品原料種植基地,林軒宏只能摸著石頭過河,一方面不斷完善企業的生產流程,一方面外出到其他城市學習取經。最終,汕頭市長和農業有限公司躋身出口食品原料種植基地備案企業,成為汕頭市唯一供港蔬菜種植基地。
入選基地成潮汕唯一代表
有了海關這張通行證,意味著林軒宏他們所種植的甘薯可以正式出口。
今年5月,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建設正式啟動。項目提出要以“一個標準供灣區”為原則,構建以廣州為樞紐的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及流通服務體系。進入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系統的產品,無論供應港澳市場或者內地市場,均統一按照供港澳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標準進行供應銷售。不僅如此,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還將成為外國農產品進入國內的一個通道,全國消費者都可以在這個平臺上“買全球、賣全球”。
隨后,第一批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接受申報。汕頭市長和農業有限公司在300多家企業中脫穎而出,成為廣東省157個生產基地中唯一的潮汕代表。
“我們還將繼續不斷發展,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林軒宏表示,向香港供應甘薯只是公司發展的第一步,目前他們正在培育更多的甘薯品種,計劃拓展農植品種、拓寬銷售渠道、讓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國外的消費者能夠享受到來自汕頭的健康綠色特產。
據了解,汕頭市長和農業有限公司所在的潮南區,近年來高度重視“菜籃子”工程建設,采取多種措施從生產、流通、監管和調控等環節加大力度推進。同時,加強農產品監管體系建設,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制度,通過源頭管理及流通環節的管理,實現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質量安全監管。